这些年,临摹毛泽东书法的人越来越多,研究毛体的艺术组织星罗棋布。这种现象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文化部批准,一个全国性的毛体书法研究组织——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家协会2009年成立。业内人士众推具有30余年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被誉为“毛体书法第一人”的原东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朱世全为常务副主席。
朱世全年逾花甲,初临毛体那是1974年。当年,他正直青春年华,热血沸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崇拜领袖是顺理成章的事;毛泽东书法气势磅礴,对朱世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认为毛主席虽不是神,但他的书法却“神气”十足,独居狂草神笔之地位(有人把书法分为神笔、圣笔、妙笔等层次,称毛泽东的狂草为神笔)。毛泽东的书法“大的特大,小的特小;粗不显重,细不显轻”,尤其是结构布局的严谨让当代书法家汗颜,朱世全颇有“神魂颠倒”之感。具有深厚书法功底的朱世全下决心临摹毛体。然而,临摹毛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起初怎么临摹都也不像,令他十分烦恼。
俗话说字如其人,要想临摹毛体首要的是研究毛泽东、了解毛泽东。为此,他比别人学习《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史》等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更刻苦,意在心中树立起毛泽东气吞山河的形象。而后,他反复审视毛泽东的书法手迹以及文件、著作的批阅和批注,揣摩毛体的运笔规律,体味其中奥妙。随着时间推移,有关毛泽东书法的读物渐多,他买来《历代名家》、《毛泽东诗词手迹》、《毛泽东书法宝典》,一边细心研读,一边认真临摹,临摹稿足可用车拉。
多才多艺的朱世全吹、拉、弹、唱无所不精,琴、棋、书、画及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他除担任东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外,还担任东营市的群星、青松艺术团名誉团长,黄河艺术团顾问,书法协会顾问,书画研究院顾问等职务,尽管工作很忙,但他把临摹毛体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习惯,临摹毛泽东书法几十年从不间断,采取各种办法习练。上班期间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研究,晚上在家挑灯临摹,出差也不忘记带上文房四宝。2000年冬的一天,朱世全起床后发现院子里积了一层薄薄的白雪,他书法兴致大发,拿起扫帚扫出一个30米高的毛体“寿”字。如今,即使朱世全不写也不行,因为他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想方设法来讨他的墨宝。
朱世全的毛体书法确实很有造诣,人们都说“朱体”与“毛体”相似度极高,甚至达到难分真假的程度。有家媒体欲刊登他的作品,认为是毛主席亲书,专门找有关部门鉴定。尽管如此,可朱世全觉着这不是最高境界,而应走出临摹默摹,写毛泽东没有书写的字。
这话说起容易,做起来确十分艰难。朱世全分析毛主席的书法特点,认为毛体是毛泽东潜心研究了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诸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自己也应从研究古人做起。于是,他逐一分析他们的书法风格特点,特别是对草圣怀素自叙帖钻研下了更大的功夫。书法行家都知道,写小楷必须肘贴桌案,确保手不抖动。朱世全还特意悬笔书写小楷,提高了运笔的稳定性,书写更加得心应手,把毛体书法艺术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朱世全习练毛体可谓如痴如醉,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如今朱世全书写毛体不但能脱开毛泽东书法书写,而且还能书写毛泽东从未写过的字,他书写的《赤壁怀古》等毛体书法无论是字体还是布局,都令同行们称赞不已。他们风趣的说,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去写,也不一定强到哪里去。这话看似夸张,但足见朱世全的毛体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
书写毛体是朱世全的主攻方向,但行、草、隶、篆他也十分拿手,且所有字体都能双手书写。
朱世全书写毛体取得巨大成功,他的名字已传遍炎黄大地。革命圣地延安投资亿元要建中国黄河文化城,邀请他用毛体题字;韶山电视台开播《红色韶山,红色旅游》专栏,栏目名八个毛体大字是他的墨宝;毛家祠堂里的牌匾自然也少不了他的毛体书法。他先后荣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毛泽东颂杯”书法大赛金奖、“庐山杯”书法大赛金奖等十几个全国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