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一两年内地碑帖拍卖行情的回暖,特别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碑帖拍卖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交结果后,碑帖的收藏投资也开始受到许多收藏家的重视,艺术品拍卖行往往也给予特别推介。但是碑帖作为一种高知识水平要求的收藏门类,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要想很快介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涉及碑帖投资的收藏者而言,笔者总结了一些可重点关注的品种以供参考: 一是原拓本现今市面上由汉代至清代间多少有点知名度的碑帖都有翻刻,许多翻刻摹印失真,刻工粗劣,很难言其艺术价值,价格相应也极为低廉,藏者不能不辨。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有的碑帖在原石一经问世即有翻刻,而不是原石毁损后才有复制。如享有“天下第一行书”厚誉的《兰亭序帖》 二是初拓本即碑帖新刻后的拓本。初拓本一般字口比较清晰,碑体无裂泐,石面无花斑,字迹无漫漶,可称神气十足。随着年代推移,原碑石或风化或水浸,往往使字迹遭受驳蚀,尤其是受到不断的椎拓,字口渐渐光圆,书法神采必然黯淡。更有文德低下者,在椎拓时有意剜敲字迹,使碑文人为残损,故其价值远逊于初拓本。 三是精拓本碑拓依照拓法和材料的不同,一般分为“乌金拓”、“蝉翼拓”、“朱砂拓”几种,但是,它们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倒是各式均有优劣之别。所谓精拓,一般应符合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拓纸精,无论宣纸或皮纸,厚薄要匀净,密度要紧致,松软无力的纸不可能产生精拓本。二是拓墨佳,拓本的主要表现力在墨。墨色泛灰则无神采,墨汁胶性偏重则油亮俗气,而墨汁馊变则散恶气,藏者必须细辨。三是字口精到。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是笔势,它比字的结体、线条更加传神。回锋顿笔,钩连游丝,正是表现书家个性风格的要素,往往拓本表现不出来,丧失原作的风采。四是字无涂染。拓本黑白相间,字作反白,神采蔚然,最忌笔划搽墨。 四是精裱本碑石尺幅一般都较大,两米上下的十分多见,有更高者如“华夏巨碑”山西夏县司马光祠的《司马温公神道碑》,碑石净高达7米。大幅拓本既难以经常展玩临习,也难以整纸保存,于是就出现了“剪裱本”,把整张拓片剪开来排列装裱保护。目前有定论的碑拓经折册页本可能出现于宋代,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早期碑拓大都是册页本,清乾隆以前的老拓能整张传于今世者已极罕见。册页本的装裱也有精粗之别,因为要剪条排贴,必须心细精到,若遇劣工粗裱,非但拼接粗陋,就是前后文字颠倒甚至脱字都是有的,藏者在选择时务必精心。 五是流传有绪本任何一件拓本,无论如何都难以在一家一族传藏数百年。古旧碑帖拓本历经人手替换,朝代更迭,在转换藏家中往往会留有印记、题跋,由此反映出流传的脉络。每经一手,就是一段故事,照理都会增加一分附加价值,无疑值得藏家格外注意。 六是新出土碑帖的拓本近年刚刚在山西太原出土的《齐寿郡公主高氏墓志》,刻石于北齐天宝三年(553年),虽然已历1400 多年,但长期埋藏地下,碑石保存完好,无漫漶裂泐,字口清晰,宛如新治,其文字恰处于汉隶向楷书过渡时期,楷隶混杂,笔划相掺,一俟出土,备受专家学者赏评,其拓片已流出境外,极具收藏价值。 从古玩肆所能见到的碑拓拓本,往往都是残本,尽管拓印也精,装裱也善,却因不完整,或缺前部或缺后片,让人收之犹豫舍之不忍。其实,这类残本也值得细心考鉴,有的可能是宋拓,有的可能是孤本,只要可以断准何碑何帖,何年代拓本,也不妨收而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