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国务院直属单位,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三任院长李铁映,现任院长陈奎元。
中国社科院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现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和贸易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台湾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亚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和当代中国研究所36个研究所,研究中心70个,研究范围覆盖260多个学科,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社会学研究》、《金融评论》、《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经济研究》、《青年研究》、《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中国市场学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院所机构,共同成立“中社人文干部培训中心”,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机构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品牌、科研和专家优势,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有关要求,面向全国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开展培训工作。
宗旨和目标
中社人文干部培训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确保培训的政治方向。努力将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中社人文干部培训中心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的优质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和专家资源,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中,促进参训干部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开阔思维,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业务定位
中社人文干部培训中心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学科优势,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公共管理、财政金融、新兴产业、城乡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以及领导能力、危机管理等现实迫切需要的相关课程,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执政能力、业务素质和领导艺术,提升与干部个人修养相关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
优势特色
科研品牌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拥有36个研究所,70个研究中心,研究范围覆盖260多个学科,主管全国性学会100余个,主办学术期刊80多种,并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
专家团队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专业研究人员3200余人,其中多位学者担任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截至2011年7月,第十六、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领导共举办71次集中学习,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有26名专家参与授课,占授课专家总数的18%;参与主讲24项专题,占主讲专题总数的34%。
政策前瞻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长期直接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与核心报告的论证与起草工作,是党和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规划、政策法规起草制定专家组成员,担任着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政策咨询成员和专家顾问。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是重大国情调研工作亲历者。自2006年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大规模展开国情调研工作,并与部分省市合作建立了国情调研基地,为中央与地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特色课程优势
中社人文干部培训中心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重点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类培训工作,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学院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与培训委托单位全面合作,采用定向化、专题化、系统化、精品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