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周森出生于曾出过洪学智等近百位将军的红色革命老区——大别山南麓,金刚台脚下的商城县(现属安徽省金寨县)。这里人杰地灵,雄伟壮丽,留下了众多革命先行者的足迹,也留给这块土地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森是听着一个个革命英雄传奇故事长大的。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影响,也形成了他自幼刚毅坚强的个性。
周森的童年和大多数农村孩子的童年一样:掏粪、砍柴、割麦……在上学之余,还要干着几乎所有的农活。周森自幼聪明乖巧,颇有灵性,又生得好看,很讨人喜欢——人缘好,上他从小到大一贯的脾性。也许,这也是他最终能成事的内因之一。
九岁那年,有一次上语文课时,周森无意中翻到了某页作业本的背面,发现老师用笔蘸着红墨水写的批语透过纸张映成了反字,看上去挺好玩的。就是在着好玩之中,周森的灵感一瞬间爆发了。从此,一颗童心对汉字反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琢磨如何拆字,如何反着书写——连他自己也不会料到,自己9岁时所感到好玩继而练习、描摹反字的经历,其实就是在研究中国汉字的反书,也从此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没有什么知识和文化的父母只给予了周森以生命,而影响周森最大,决定了他人生走向,使他最终成为中国著名书法家的人,是大伯周实敬。周实敬念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是当时周森眼力最有水平的人。
12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森在朋友家见到一本破旧的《三希堂法帖》。字帖上那些字俊秀飘逸的神态和灵动飞舞的线条,再一次激起了他对汉字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看得多了,听得多了,慢慢地,周森看出来了,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有自己个性的……周森渐渐看出了门道。在大伯的指导下,周森开始练起了毛笔字。自尊心很强的他为练字不知流下多少泪水,但他从未放弃。买不起字帖,更没有能力去拜访当地的书法老师和名家,他就凭着想象力闭门苦练。周森上路很快,从初二开始,他就已经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了,到二十岁时,对书法艺术有着执著追求的他写毛笔字已是挥洒自如了。可是,有一个现实一直在困绕着他:中国对书法有研究的人可谓车载斗量,但是真正能突破自我、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能成名成家的却寥寥无几。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呢?怎样才能真正突破自我呢?
正当周森对自己的书法的未来感到渺茫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我国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费老见他青春年少,对书法又如此痴迷,觉得他是块搞书法的料,有心点拨他,就找来宣纸和毛笔,让周森当场写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当周森用毛笔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地写下一首古诗时,费老笑着对他说:“当大家的书法功底都大同小异,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时候,这时就看你如何去求新、求变、求异了。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界就无奇不有,有倒立着写书法的,有在显微镜下写书法的,有用嘴用脚写书法的,也有像我有左手写书法的……但他们和我一样毕竟写的都是正字,你用右手书写正字已经得心应手了,如果再用左手写反字,也算是一个创新吧!”
费老的一席话,给了周森莫大的鼓舞。经过再三考虑,他便产生了由右手写正字改为用左手写反字的想法。可惜的是,一年以后费老竟溘然长逝了,周森痛失一位难得的导师。费老去世后,周森为了兑现曾经在他老人家面前许下的诺言,便开始刻苦学习左手反书。虽然他也清楚这是一条望不到前途的路,但他还是矢志不移地走下去,不管前面是峭壁悬崖,还是泥淖遍地。
1989年周森开始在商城县商业局食品公司工作,后来商城县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成立,周森被委派到上海任办事处副主任。初到上海的周森很快就如鱼得水,完成了一桩又一桩商城与上海之间的商品贸易。其间,周森1992年在信阳地区招商工作委员会工作,1994年又出任安泰大酒店经理,后因种种原因酒店经营不下去了,此时的周森陷入了困境。
1995年周森只身南下广州。那是因为在1922年4月,周森出差去广州,很偶然地碰上广州正在举办“中华百绝博览会”。周森临时报了名参加,并现场表演了他的左手反书,他的左手反书犹如横空出世,震撼了南粤大地。就是在这次博览会上,周森左手反书的繁体“龙”字获得了特别奖,被媒体喻为“中华左手反书第一人”。
周森毅然辞掉了工作来到广州。他在广州整整待了一年,在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他每天都在用心练字,主要是练习左手反书,研究拆字。他练的很刻苦,很艰难,很苦涩。这一年,他左手反书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右手正书,提笔即可成文,能一气呵成,达到“功深百练苦,万字藏心中”的境界。
为了能与更多的同行切磋、交流,1995年底周森又来到河南郑州,因为河南是有着悠久厚重书法传统的大省。
到了郑州的周森在市郊租了间小房子,他就是在这小屋中继续他日复一日的左手反书生活。在那段日子里,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没有家人的慰藉,,生活真是艰难极了。然而,他依旧让自己沉静地看着笔尖湿润地亲吻一张又一张宣纸,他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漂在郑州的两年里,周森也多次参加书法界朋友的聚会,但他的左手反书很多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还嗤笑、嘲讽,但周森没有颓废,更没有倒下。连续三年,周森都没有回家,他宁愿独自吞咽孤独和屈辱,但是,周森心里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他握毛笔的手越来越笃定了,因为他从自己愈来愈成熟的左手反书里,看到了这一独特书法艺术的价值和未来。
1997年底,需要一个更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平台的周森独自来到北京。一个地下室招待所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工作室,从这里,周森送出了两千多张他创作的左手反书作品。遍访名家,参加各种书法艺术活动,周森开始了他书法事业的腾飞。
1998年5月他的左手反书作品《善》参加“长城黄河”杯国际书画大赛,一举荣膺一等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和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亲自参与评审并给其颁奖。在这一年里,周森以国际名人书画院专业书法家的身份,分别应邀参加了海南省建省10周年艺术展和全国第二届收藏交流大会并赢得如雷的掌声和赞叹。
同年8月,周森又同沈鹏、范曾、欧阳中石等书画大师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赈灾义演大会,广受观众好评。11月,他的作品《一心无失》再次荣获“第二届浦江书画节”一等奖。这一年,他被国际名人书画院破格擢升为第一副院长。
2000年1月12日,36岁的周森在首都举办了个人左手反书现场演示研讨会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纷纷对此进行报道。2000年6月,周森在上海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人们无不为周森书法艺术独特魅力深深折服。刘炳森为他题词“书艺独秀”;穆青为他书写了“周森书法艺术”条幅,赞扬他的左手反书已经成为一种大艺术。中央电视台二套对周森做了人物专访,对周森的左手反书艺术和成长道路做出了全面深入的报道。
1999年,中国三峡书画院院长邀请周森到三峡书画院工作。一年之后,周森成绩斐然。如今,周森如日中天,作品频频在国内外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奖。鉴于他的艺术成就,国家邮政总局向全国发行了5万套计30万张周森作品的“邮资”明信片,以弘扬他的艺德人品。
由于艰苦的童年生活,使周森从小就对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怀有深广的同情,怀有感同身受的悲悯和爱。2000年5月周森偶然从一个朋友那里了解到,河南登封颖阳镇敬老院有10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因为经济困顿,生活得很苦。他从北京赶到登封与10位老人见面,并主动与10位老人签订了养老送终的“赡养协议书”。从2000年开始,周森每年都要去登封专门看望“父母”两次,他已经把这些老人视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一致倡议:将敬老院的名字改为“周森敬老院”。周森前后为这个敬老院捐献累计已超过百万元。
2003年,周森辗转香港、美国等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艺术珍品拿出来拍卖;紧接着他又举办自己的作品展卖活动,终于凑够了一笔钱在重庆万州建了一所慈善希望小学。与此同时,周森还认养了该校的10名孤儿,打算资助他们直至完成学业。
2004初,周森通过河南慈善协会向兰考县谷营乡四明小学捐款10万元,用于学校的基础建设,让学校减免贫困家庭孩子的学费;2004年11月,为河南省商城县汤泉池小学筹建教学楼,周森又捐资10万元;从2002年到2004年,周森资助了来自少数民族的56名大学生。截止目前,周森捐建的慈善学校已达6所,认养了30多名孤儿,赡养了40位孤寡老人。
现在,周森捐助的资金累计已达千万之巨。“哪里有需要,有可能我就会在哪里”。他这样说。作为一名来自底层的艺术家,周森对人民——特别是较为底层的民众永远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感情。扶贫济困,救人于危难之中,永远是让他最感踏实和慰藉的事。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呢?那一定是由爱、希望、关怀、付出和感恩所充盈的内在的充实感,和精神的满足感!周森俨然像一个爱心天使,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所体会和理解的幸福做了最好的诠释。曾先后荣获联合国慈善大使和和平大使荣誉称号,是继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大师之后,第二位获取殊荣的艺术家。2007年底是周森先生辉煌的一年。被入选为和谐中国十大人物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作者:张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