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桥先生近照
初春,乔桥把他的一幅书法作品拍成图片通过办公自动化发送给我,说是由于春节期间没发短信,故而采取这样的方式表达一下自己新春的祝福。
乔桥的书法清逸飘洒,秀外慧中,恰如一股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让人倍感温馨;他的字又很宁静,宁静的背后是一种激情,一种挑战,一种澄怀味象的境界。这很像他本人——对书法独特的艺术领悟、谦逊的艺术品格以及军人出身特有的豪情和坦荡。他不苟言谈,绝少慷慨陈词,俨然如一池平静的秋水。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书法似乎也离我们越发遥远,越发显得没有必要了。而能够在这个纷繁变化的时代,沉下心来研习这门传统艺术,实在是难能可贵,绝非大胸襟而能为。毛笔在他手中,饱蘸着传统审美的情趣,尽情地挥洒着自己,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而硬笔在他手中,则如可以划开铁板的钢锥,凌厉如风,酣畅摇曳。
乔桥说,书法是一门旨趣深远、博大无涯的学问。练书法难,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写得太好。7岁起,他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书法,从晋唐入手,兼学汉隶。16岁后,转习行书,尤喜米芾和“二王”父子。他是从传统的大海里游过来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刻意追求笔画的方圆,而是潜心研究字之结体、悟其天趣,时出时入,纵横捭阖。1986年的春天,乔桥报名参加了河南书法家函授院,对书法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曾师从著名书法家张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和周俊杰两位先生,书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1989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的硬笔书法家庞中华先生,在他的影响下,又开始涉猎硬笔书法。1990年,他成为了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展年龄最小的金奖获得者,至此,便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累计30余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还被多家书法学校聘为书法教师。1993年,还在甘肃部队服役的他出版了自己的钢笔书法字帖。这在当时席卷全国的硬笔书法大潮中,尤其是在军营,很是轰动了一回。
乔桥说,书法是心灵的艺术,练习书法要靠一个“悟”字,要靠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哲学修养去感悟。那些不花大力气去思索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的,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书奴”和“字匠”。他将悟字之理融入做人之道,刻苦研读古今中外名著名篇,他认为,读书时,可以和最高贵的灵魂交流,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自己的内心都有光明存在;在最沉重的时候,自己的心里都能宽松面对。久而久之,他已悄然将这些营养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其书艺的精进和思想的深度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同道的认可。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玄妙的艺术境界令人心中激扬不已。每次看到自己笔下变幻莫测的线条,他心中的欢快和幸福超过了任何物质的获得。那一根根线条的交织,绝非故作姿态的“玄妙”,抑或东拉西扯的“天真”,而是他心灵的低语,真情的流露。
古人云:书无定法法自在。艺术的生命在于变革和创新,而书法的生命便在于“一闻千悟”和“似我者死”之间,缺少了这一点,作品便会黯然无光,这是历代伟大的书家们告诉我们的事实。在当今书坛人人呼变的今天,以“奇、怪”欺世者屡见不鲜。乔桥的作品使我感到一种真诚,尽管其还不能做到尽如人意。乔桥的经历给人一种启示:变和创有高下之分,并非所有的变都是上品。标新立异并不难,难在变得令人折服,新得耐人寻味。乔桥走的正是这样的一条路:扎扎实实饱学传统,竭尽全力脱出藩篱。他的路子无疑是正确的。(李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