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般说来,书画收藏者和投资者对现代书画名家的名字,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对他们作品的真伪甄别却并非都能做出正确判断。我曾困惑,为什么流通在书画市场上且离开我们时间并不长的书画家作品大多是赝品?而在我对一些拍品做真伪鉴定时,不时也会有感到非常棘手的无奈。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和鉴定实践,似乎弄明白了其中的一点蹊跷,那就是:越是离我们近或我们越熟悉的现代书画家,其作品所显现的时代气息、个性风貌、笔墨习性对那些作伪者来说越容易领会、把握,更何况其中一些作伪者原本就是书画家的后人和嫡传弟子,加之书画家生前用过的印章俱在,其生前用过的材料现在也并不难找到,赝品的层出不穷以致几可乱真也就可想而知了。
前不久,我与京、沪、杭的几位同行聊到近几年出版的诸如《黄宾虹全集》、《傅抱石全集》、《陆俨少全集》等等,无不为那些“全集”中充斥了许许多多的赝品而感到忧心。据了解和知情人透露,很多赝品的制造者不是画家的后人所为既是画家的嫡系弟子(甚至是弟子的弟子)所造,有的还是画家的后人纵容和指使那些被业界斥之为“造假集团”仿造出来的“系列产品”,而那些“产品”又被画家的后人以每幅5000元的价格悉数收购,收购后再给“产品”细加工,即稍加润色、添款、钤印(印章是画家生前所用,绝对真),如此一来,那些“产品”便摇身一变成为“本作品出自某某画家后人某某某之手”——“真迹无疑”的堂而皇之的编入了“全集”继而现身于拍卖会。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七节中的注释中的一段话:“《季刊评论员》说,资本会逃避动乱和纷争,是胆怯的。这当然是真的,却不是全面的真理。像自然据说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
这话,很适合现在的中国书画市场——如果造假和忽悠会带来高额利润甚至暴利,它就会刺激和引诱一些画家的后人、门生以及其它造假者。在书画市场高额的利润面前,就会有人不怕玷污、糟践父辈、师长,什么老子、师长都将一一被那些病变了道德血液的孽子们置换成一张张随时可以忽悠兑现的支票。
对此,人们总是抱怨拍市赝品泛滥成灾,并不厌其烦地讨论如何杜绝赝品。殊不知,古往今来书画市场就是一个博弈学识、挑战眼力的场所。客观地说,正因为赝品的介入,才得以构成书画市场的神秘性、趣味性、风险性以及“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诡秘性。因此,别指望有什么政策法规来遏制赝品的出现——从来就没有“救市主”,市场问题只能由市场去解决。当然,作为涉市的具体人,必须明白的是:在这连上帝也束手无策的市场格局里,掌握拒绝赝品主动权的,其执行人不是别人,只能是买家自己。
为了能与海内外诸位藏家、买家进行交流,笔者遂将近期就北京某拍卖公司2009春拍的一些拍品以及相关的拍品草就的鉴定笔记并将一些与之相关的绘画知识及史料穿插其中,成此《现代书画名家作品真伪鉴定纵横谈》一文,既期望能得到方家学者的指教,也希望诸位读者能在笔者的得失之间汲取一点有助于独立思辨、深入思考的启发。